时间: 2024-03-10 12:00:54 | 作者: 电站发电机
其实从清朝末期我国就已经有电了,而且在光绪八年(1882年)上海外滩第一次用电点亮了路灯。但是有电和普及用电不是一个概念,我国在普及用电上走了很长的路。
甲午战争失败后,清政府赔了大量真金白银,他此时最急需的就是发展经济。于是提出了振兴工商,发展实业的口号,鼓动民营资产兴办工厂。
当然,建设现代化工厂要使用电力,于是清政府在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成立商部,专门负责电业的管理。这是中国关于用电的第一个行政单位。
到民国之前,在上海,北京,成都,宁波等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已经建设了大约60座小型电灯公司(那时的电厂都叫电灯公司),那为什么我们还用了40年煤油灯呢?
中国最早的电灯公司是由英国人李德在上海公共租界创办的,后来法、德、俄、日、比等国先后在我国沿海城市开办电灯公司。当然,他们创建电灯公司并不是为我国谋福祉,而是为了掠夺资源。
也就是说,早期我国的电力经营权基本上被外国人控制。后来在政府的鼓励下,我国民营资本才纷纷创办电灯公司,但是规模都很小,因为缺乏技术。到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我国民营资本电力装机总量只有12万千瓦,还没有上海一家外资电厂多。
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,把电气事业作为立国之命脉。而实际上,我国国有电厂的发展就是从这样一个时间段开始的,比如首都电厂、戚墅堰电厂、安庆电厂等。
由于装机容量本来就不高,还跟不上工业用电,所以普通老百姓根本就用不到,只能用煤油灯。
我们都知道电力的输送靠的是线路,但当时有两个困难,一是电力标准没有统一,二是输电线路难以建成。
就像铁路一样,每个国家铁轨之间的距离都有自己的标准,而由于我国电力基本上被外资控制,那么怎样规范电力、采用什么标准就成了一个难题。
因为外资控制的电厂所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,直到国民政府颁布了《电气事业条例》之后,才对国内电力的规范和标准做了统一。
有了标准,当时的电力仍然只供大城市以及工业使用,因为向小城市输电线路搞不定。我们现在远距离输电大多数都是高压输电,但在当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,因为技术上达不到。
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后,日本基本控制了中国的电力,人们都忙着抗战去了,哪里还有心思搞电力?因此,老百姓只能用煤油灯度日。
其实别说民国之后了,就是建国之后的40年,有的小地方仍然没有用上电。我记得我们村直到80年代末期才通上电,这主要的原因是电力太稀缺了,根本不够用。
比如在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我国发电量仅有2.58亿度,到抗日战争前一年才超过17亿度,说实话,这点电搁现在还不够一座县城用的。
由于电力稀缺,所以我国当时的电价也比较贵。以民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民国二十年(1931年)到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为例,一度电的价格是3毛钱!民国时期上海市卫生局一名科长的月薪,仅仅30元,刨去吃喝度用,一个月仅余8块左右。民国时期的3毛钱,能买将近5斤大米,一个五口之家一天的口粮!民国时期的大城市,像北京、上海这一些地方,聚三五好友吃一顿火锅、喝几壶美酒,也不过一块大洋;更时髦一些,用这一块大洋去看电影,可以连着去一个月。
到1949年,中国年发电量是43亿千瓦,仍然跟不上大城市和工业用电,到了1989年,我国发电量才达到5846亿千瓦,所以你们可以看到,为什么很多农村直到80年代末才通上电?缘由是发电量提升了,价格也就相对降低了。
当然,我们现在的发电量早已突破7万亿千瓦,超过全球总量的1/4。煤油灯也早已成为历史,现在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啥是煤油灯。
其实中国电力的发展史,就是我国人民的奋斗史。早期中国的电力都被外国资本控制,作为掠夺我国资源的“帮凶”。我们实际上是一边打击侵略者,一边发展电力。
而由于技术条件以及资本的限制,导致我们的电力发展十分缓慢,仅有的一点电力都用在大城市和工业上,普通老百姓要想用上电,根本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我们得知,即使在民国时期就已经用上了电,但我们仍就用了40年煤油灯,原因是我们的电力技术落后,基础设施不完善,还有就是发电量太小,根本不够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